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2064(2017)04-0186-02
伴随国内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大家对于儿科护理服务提出更高的需要,尤其是现在家庭独以生子女为主,患儿家属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大,对护士期望值不断提升,对小儿的护理需要近乎苛刻,这类都是对儿科护理职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在当今强调以服务需要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怎么样培养拥有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中职儿科护理教师的紧迫任务。
1 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随着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进步能力。目前,国内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概念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需要的特别常识、方法、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国内大多数学者觉得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职员需要拥有的最主要能力[2-3]。伴随儿科护理学科的进步,儿科护士被赋予多样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常见使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进步、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水平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入门知识、基本技能)练习进一步进步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进步的需要。
2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近况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最好的教学基础,但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倚赖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成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少横向联系,教学目的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点,没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常见存在课时安排较少,不少要紧内容没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致使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紧急缺少职业竞争优势。
2.2 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率非常大,因为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办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得到非常不错的拓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况。实践教学比率少,重步骤细节,少交流关怀,这类都妨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进步。
2.3 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如此一门具备非常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很健全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强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实训室和技能练习模型的配备远远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没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不少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不过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解说,缺少很多的规范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由于缺少见习阶段,导致教学和临床实质紧急脱节。
2.4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程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知道不熟知,没办法准时将这类新的常识与传讲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 考评方法不客观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法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方位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 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因为儿科疾病进步变化飞速的特征,与患儿不可以准时准确表达,加之不可以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困难程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少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不少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渠道
3.1 提升对核心能力培养的看重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首要条件下,应当充分看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优势。儿科护理教研组需要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要紧的切入点,努力研究合适本校学生特征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课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进步的重要程度,主动参与自己核心能力的培养。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合理改革整理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理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围绕学生为中心,主张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剖析,甄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理,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要为主线,重点突出成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察看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练习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率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合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去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与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与人际交流、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样化进步。 3.3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办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依据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一样的教学办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质,可以在传统讲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办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合适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演示,学生准时操作训练、回示,教师准时知道教学反馈和成效。(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使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合适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肯定的理论基础,譬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具备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要,譬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状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坛:如人际礼仪、儿童容易见到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儿童、注意缺点多动障碍综合征)与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坛的形式拓展教学。
3.4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科学适当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升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要紧。学校应该借助各种契机,加强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施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施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策略,既要强化基础练习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借助高仿真情景模拟设施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训练护生的评估技术、察看病情、临床应变、交流方法、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升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渠道,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打造“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现在,不少中职学校没附属医院,因为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与医院同意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缘由,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点,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如此的见习模式降低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重压,全方位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 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健全考核体系
完整的考核体系是对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的推行成效客观的反馈。倡导多样化的考核,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理论考核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实践考核使用多站式,由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和健康教育组成,以考核护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中应该增加一些如仪表、操作前筹备、操作后整理与剖析理论、操作进度等方面细节。另外,研发一些设计性考核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同完成人高考核项目,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模拟临床的实践机会,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样化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结实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4 结语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责任重大,需要学校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一同努力。学校教育作为护士核心能力进步的起点,应该加强儿科护理师资建设力度,做好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多深入临床学习,力争把学科前沿常识带入教学。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实践者一块一同研究探索出愈加细致,愈加符合现代儿科护理进步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拥有好职业核心能力的儿科护理专业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